4人合伙1年赔光400万,总结3点血泪教训 | 案例
最后更新于:2024-08-30 19:52:53
在社交媒体上消失一个月后,小覃(化名)再次露面,发布了一则“通告”,通告闭店信息和会员退费流程。此时,距离小覃正式入局餐饮业刚刚过去一年半的时间。
一年半前,小覃拿出200万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海鲜自助餐厅,共计投资近400万,千平大店,装修高大上,集各式海鲜料理和部分中西式特色餐饮于一体,主打一个“场景豪华”、“品类齐全”。在小覃所在的三线城市,这不是首家海鲜自助餐厅,却在小覃眼中是“最具性价比”的海鲜自助餐厅。
▲图源:AI作图
一年半后的今天,餐厅闭店,小覃眼神也没有了当初的意气风发,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和迷茫。回顾自己的投资经历,小覃发现,“从一开始就错了!”
(以下为小覃自述,餐饮界整理)
01、过程,4人合伙,3人退股,1年赔光400万
我家里做了多年的生意,我比谁都清楚“做生意要赔得起”,“要等得起”。但入了餐饮这行,我才发现:“等不起!”
这家餐厅是我和父亲打着赌开起来的,父亲并不同意我开餐厅,对开海鲜自助餐厅更是强烈反对。父亲给出的理由,市里面这几年开了几家海鲜自助,没一家开起来了。即便是现在正在开的一家高档海鲜自助也是“半死不活”。
但我给父亲的理由是,别的海鲜自助餐厅不行是因为没有抓住真正空白的市场。
当时,我们市主要有两种海鲜自助模式,一种是100元以下的低端海鲜自助,这种自助就是“打着海鲜的旗号,做着普通自助的生意”,“店里就拿几个细胳膊细腿的螃蟹和一些贝类海鲜充门面”。另一种是300+元的高端海鲜自助,在当地仅有一家。规格上去了,但价格也将大部分消费者拒之门外。
▲图源:AI作图
在我父亲的认知里,高端自助在低线城市消费受众太狭窄,低端自助则满足不了消费者对口味的需求,已经“死了好几波”。但我恰好看中的是“中端海鲜自助”这个“空白市场”,我以此来说服父亲。
我是餐饮“小白”,这一点我有自知之明,所以我选择了较为稳妥的加盟模式。在我考察该品牌时,它已经在全国开了四五家门店,且这四五家门店看起来经营状况良好。
拿到该品牌的加盟资质,我和合伙人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店开起来了。
为了证明我可以,我主动表示不用家里的钱。从自己的小家拿了一部分钱,又贷了一笔钱,凑了200万,其他三名合伙人又一共拿出100多万,将餐厅开了起来。
▲图源:AI作图
正如当初的设想一般,我们为门店的定位是“高档餐厅的体验,中端自助的价位”,并和总部结合把价格定在了139元/位。
从门店装修开始,我们几个人就在抖音、朋友圈等渠道做了大量的预热,当时人气很高。试营业时和本土达人合作放团购,第一天就卖出了4万多元的业绩。
开业的第一个月里,几乎每天都人气爆棚,有顾客不惜下午五点多就到门口排队等位。但好生意仅维持了三个多月。
三个月后,我们就感受到生意明显地下滑。每次下滑明显时,我们就请当地的探店达人做一期团购,生意会小有回升,但已再难找回巅峰期排队的状态。开业四个月后,生意最差的一天,上座率不足四分之一。
半年后,有合伙人看“大势不妙”,选择退股。最后,只剩我一个人独立支撑这家餐厅。在一年时间里,生意从“大起”到“大落”,我患上了焦虑症,头痛、心慌等躯体反应让我意识到,该为餐厅做个了结了。
02、复盘,低门槛=低壁垒
在闭店与否天人交战的期间,我还了解到,当初我考察的品牌其他门店,有两家也已闭店,另外两家也和我一样,火过一阵,现在“半死不活”。
复盘这次失败的创业经历,才发现不经意间我踩了那么多“坑”。
如今回想,朋友之所以能拿出几十万和我合伙做生意,是出于对我的基因的认可。家里经营生意多年,且在当地已经站稳脚跟,毕业后一直在家里帮忙打理生意。在朋友眼中,我应该有做生意的“天赋”。可怕的是,我也这么认为。
▲图源:AI作图
1、空白地带之所以空白,是因为“不好做”
我认为我发现了当地的市场空白点。100多元的海鲜自助,各类刺身、螃蟹、鲍鱼等相对高附加值的海鲜,店面提供蒸、炒、烤等多种烹饪方式,简直性价比不要太高。
但是,待我看到顾客的评价才发现,从另一个角度看100多元的海鲜自助,“价格不低,但又没有高到可以保证刺身品质、螃蟹品种的地步”,这就是所谓的 “高不成低不就”,普通消费者看不上价格,高端消费者看不上品质。
2、没有门槛的“潜台词”是没有壁垒
我认为作为餐饮小白,就应该找低门槛的模式入行。但现在看来,低门槛也意味着低壁垒。
在我开业的第三个月,我发现当地又一家海鲜自助开始装修。半年内,我们当地又多了两家人均100元左右的海鲜自助。海鲜自助,除了资金门槛外,在口味、特色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壁垒可言。
并且,当初我看中的加盟模式,总部提供食材统一供货,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等,让我的千平大店如同一个笨拙的机器,既不能灵活地控制成本,也不能随意增加营销活动。这些,也是我们几个加盟商吐槽最多的地方。
3、投入产出不成正比,餐饮“现金为王”,我却“入不敷出”
我认为餐饮行业是市场中的“现金王”,即便短期之内不能回收全部投资成本,但每个月的现金流也可以循序渐进地缓解资金压力。但实际经营中,两座大山压得我透不过气来。
一是人工成本。原本在我看来,海鲜自助不涉及精致烹饪,不需要过多员工。但待到具体分配工作时,针对迎宾、吧台、服务、后厨、采购、保洁、经理等职位,需要近30名员工。最多的一个月,仅员工薪酬就发出去13万+元。
二是团购。在开业活动后,门店依然稳定在70%以上的客流来自平台。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,脱离平台团购,店活不下去;继续平台团购,在低价和平台佣金的挤压下,利润太低,店也活不下去。其中5个月的时间,门店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,我又搭进去几十万。
几番纠结,闭店,成为必然!
03、教训,自嗨式投资=自杀式失败
在现在看来,这场创业,始于“自嗨”,终于“自闭”。在整个投资过程中,三大“自嗨”表现让我吃尽了苦头。
▲图源:AI作图
1、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消费特征投射到广泛的消费者身上
在筹划生意时,我缺乏对餐饮生意的基本敬畏,根本没有仔细调研和思考130 +元的海鲜自助,到底有哪类人群消费?这样的价位又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体验?体验和消费诉求又是否相匹配?
在开业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,130+元的人均消费,在我们当地并不低;但130+元海鲜自助的成本结构,又决定了它很难拥有较全品类的高附加值海鲜。这导致当初自己想象中的“高性价比”组合却成为消费者眼中的“刺客”组合。
2、强行把其他生意的逻辑用于餐饮运营上
我家里是做酒品代理生意的,酒品代理的生意就需要一点点铺开渠道,循序渐进把渠道“养”起来。但是餐饮生意不一样,餐饮需要“一鸣惊人”。如果前期没有迅速打开知名度,餐厅就会很快淹没在各种美食信息中。即便前期靠团购吸引了大量人气,在缺少回购的情况下,餐饮生意也不是靠时间能“养”起来的。相反,餐饮一直需要用前面的人气去赋能后面的生意。
3、忽略生意本质谈理想
“断更”社交平台的一个月时间里,我时常反思,如果当时听从父亲的话,就不会出现当下的局面。但我知道,重来一次,我大概率依然会如此选择。因为,从未碰壁的我,把一切都想象得过于理想化,我急切地想要把自己对创业的“独特想法”和对生意的“先进理念”呈现出来,向自己、向大家证明“我可以”;“我比父辈还要优秀”。有时候,会和朋友自嘲,没想到自己也会忽略生意质去谈理想。
就此次创业而言,我是不幸的,失败的惨痛经历导致我在心理和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;但在创业失败的人群中,无疑又是幸运的,因为即便我赔出去几百万,依然有家庭为后盾,目前并未对家庭生活产生特别大的影响。但我知道,更多创业失败的朋友需要从头开始。所以,我决定分享这段经历,让更多的餐饮创业朋友以我为戒。
04、鹤九说
小覃创业失败的底层逻辑,是其忽略了市场本身,去臆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生意模型,导致其在投入了大量营销资源收获高人气后,因为回购率较低撑不起后期的生意。对于小覃而言,此次创业经历,可能只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。以家庭为后盾,他可以很快调整好心态重新出发。但诚如小覃所言,更多的朋友可能需要以更惨痛的代价为失败买单。因此,在餐饮创业的路上,步步为营,方能步步为“赢”。